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2012.02.30 卡關

因為題目遇到了問題
所以暫停回頭看看設計還有哪些機會

關注了一下
香港將推廣禁止拖網的法規(雖然拖網捕魚被視為是其中一種最具破壞力的捕魚方式,迄今只有少數國家實施禁止拖網捕魚。)
然而幾年後這項法規卻能夠讓香港漁獲量提高25%

以及因禁止拖網而產生的失業問題(全香港一半以上漁民失業)
也有提供相關配套措施能夠解決
想從這些資訊裡找其他的可能~






在香港水域禁止拖網捕魚有望於2012年12月31日全面生效。以下是關於實施該法例的一些常見問題及相關資料。
1. 禁止拖網捕魚有什麼好處?

對漁業界:
  • 若禁止拖網捕魚、控制捕撈船隊和其他漁業管理措施得以確實執行,估計在25年後,單位漁獲努力量將增加5至7成
  • 魚類資源的恢復能令從事小規模捕魚活動(如刺網、圍網)、潛水和休閒垂釣的社群獲益
對海洋環境:
  • 保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環境的生態完整性
  • 漁業專家的研究顯示,於實施禁止拖網捕魚後(假設政府同時在海岸公園限制商業捕魚),預計只需約五年時間,魷魚和墨魚的數量將增加35%,珊瑚魚數量可增加20%;體形較大的魚類如石斑及黃花魚的數量亦會大幅增加40至70%
對公眾:
  • 增加本地海鮮的穩定供應和提高質素
  • 普羅大眾能享受更健康的海洋環境,學習和欣賞本地的海洋生物

2. 拖網捕撈所得的本地漁獲及海鮮供應有多少?

香港食用的海鮮約有85-90%是從外地進口,只有少於15%於本地水域捕撈(利用各種捕魚方式)或由魚塘及養殖場出產。拖網捕撈所得的漁獲只佔這15%中的一部分。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2005年的資料,拖網捕撈的漁獲只佔本地所有漁獲的40-45%(即26,700噸裡的12,000噸)。

香港漁獲的生物量及數量正在下降。拖網漁船捕撈而來的魚,平均重量只有5-10克!這些魚獲體積較細,不適合在市場售買,往往會以「雜魚」的方式出售,用以餵飼魚塘裡的養殖魚類如石斑等。

3. 禁止拖網捕魚將於什麼時候在香港正式實施?

香港立法會已於2011年5月18日通過禁止拖網捕魚的附屬法例。政府會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開支預算(港幣17.2億元) ,申請於6月10日通過所需撥款。若申請獲得通過,政府將於2011年末推出漁船回購計劃,並向受影響的漁工發放特惠津貼及其他經濟援助。新條例於2012年底全面生效前,會有一年的過度期。

在宣布該方案後,受影響的拖網漁船漁民會有超過兩年時間考慮及準備在本地水域停止其拖網捕魚作業,轉而從事可持續的漁業作業,期間香港水域仍容許進行拖網捕魚。由於政府推出漁船回購計劃,預計在法例全面實施前,香港水域的拖網漁船數量將逐步減少。

4. 香港的漁業及相關文化會否因禁止拖網捕魚而終結?

不會。禁止拖網捕魚會打破海洋資源不斷被開發的惡性循環,讓海洋生態得以恢復,漁業資源亦會回升。若能有效執法並實施可持續的漁業管理措施,不僅能對香港的漁業界有所裨益,小規模漁業、生態旅遊、潛水及閒釣等工業均能受惠。

事實上,法例實施後,漁民仍然可以透過刺網、手竿釣魚、圍網及放魚籠等方法繼續漁業作業。漁業專家估計於禁止拖網捕魚(及在海岸公園禁止商業捕魚)後,預計只需約五年時間,魷魚和墨魚的數量將增加35%,珊瑚魚數量可增加20%;體形較大的魚類如石斑及黃花魚的數量亦會大幅上升40至70%。屆時,香港市民將可食用到更多本地出產的海鮮。

5. 受影響漁民在法例實施後能從事什麼工作?

根據政府資料,在香港400多艘於本港水域作業的拖網漁船中,約有一半漁民會因為年老或漁船老化而隨漁船回購計劃退休。那些有意繼續捕魚的漁民,可選擇在香港以外水域進行拖網捕撈,或轉而從事海洋生態旅遊、水產養殖及小規模漁業(如刺網、圍網及放魚籠等)。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海洋相關行業的經營者、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進行了討論,了解到現時已有一些不同種類的就業機會與行業可供漁民選擇轉型。政府在經濟上及監管上的支援同樣重要。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鼓勵漁業社群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共同探索更多可行的就業機會,協助受影響漁民轉型。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漁民利用他們的漁業技術和經驗謀生,同時保存重要和具歷史價值的漁業文化。

6. 在禁止拖網捕魚後,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在實施捕魚管制和措施去保護海洋生態的同時,與海洋相關的新經濟機遇將一一湧現(如渡輪服務、生態旅遊和休閒垂釣等) ;新工作可充分利用漁民現有的技術,但目前社會尚未深入探討禁止拖網捕魚所帶來的新機遇。

政府需要以作出投資的態度,視本地漁業為重要資產,方能保存這一重要且具歷史價值的工業。政府所建議的其他就業機會,包括投資於海產養殖和休閒垂釣/生態旅遊之上均是好的開始。然而這樣仍不足夠,政府應繼續積極與相關利益者商議,收窄漁民及商界之間的差距,以評估發展不同的就業機會所需的資源和政策改變。

7. 拖網捕魚是否本地漁業資源枯竭的唯一元兇

不是。除了具破壞性的拖網捕魚活動外,發展項目工程對自然海岸線和海床的持續入侵和干擾,亦是本地漁業資源遭破壞的另一主因。不斷對海洋生態帶來損害和干擾,無疑令脆弱、已衰竭的漁業系統進一步受威脅。世界自然基金會尤其關注以往及未來發展計劃(如竹篙灣填海工程及港珠澳大穚發展項目)的挖泥、污泥傾倒及填海活動,對生境喪失造成的累積影響和干擾。我們的環境監察團隊將繼續密切監視在生態敏感地區進行的新發展項目,利用我們的專業去提出建議,避免或使對海洋生物的威脅減至最低。

8. 在香港以外地區有什麼禁止拖網捕魚的例子?

雖然拖網捕魚被視為是其中一種最具破壞力的捕魚方式,迄今只有少數國家實施禁止拖網捕魚。在華南海岸,中國政府在水深低於40米的水域全年禁止拖網捕魚,並於五月至八月期間全面停止所有拖網捕魚、圍網及定置刺網活動。禁止拖網捕魚在1980年於印尼全國生效。廢除拖網為從事小規模捕魚的漁民創造新機會,他們的收入亦因而增加。澳洲、巴西、加拿大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已在近海水域設置禁捕區以保護海洋資源。有證據顯示,在較早時全面實施禁止拖網捕魚的地區,其海洋生態及漁民均得到裨益。

9. 世界自然基金會對拖網捕魚作業的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只會支持以可持續發展原則作管理、有足夠管制和有效實施的漁業作業,確保不會損害敏感的生境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或非目標品種的數量。拖網捕魚作業會對脆弱的底棲生態系統和品種造成嚴重且不能逆轉的損害,並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有鑑於此,我們全力支持香港實施禁止拖網捕魚,並積極鼓勵政府採取適時及有效的可持續漁業措拖,為漁業及廣大社群謀取最大利益。

2012.02.29 CONCEPT MODEL

一直想試著做出量體的概念模
交代空間單元
ING......

2012.02.29 關於觀光捕魚這一塊

看到了一個活動
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load=read&id=457

漁線的兩端-討海人VS鬼頭刀
<><><><>
本活動主題曲「船頂的歐里桑」,請上youtube連結

『豬吃、狗睡、毛蟹走』是討海人「溪伯」對海上艱苦生存方式的貼切形容──風浪中,漁線另一頭牽引著漁人的落空、失望、或是狂喜。


鬼頭刀則宛如海中一把刀,快速尾隨獵捕飛魚的狠勁,讓牠搏得「飛魚虎」的美名。從「鬼」、「刀」、「虎」這些字眼就足以勾勒鬼頭刀在漁人眼中神秘、銳利及凶猛的形象。
透過漁線及漁鉤,歷經風浪的討海人和鬼魅兇猛的鬼頭刀,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相遇了──漁線兩端,討海人與鬼頭刀展開生命的對決!








活動時間:101/4/15
活動對象:15歲以上想成為與鬼頭刀搏鬥的討海人
活動地點:太平洋及花蓮港
活動行程:
700715花蓮火車站前旅遊服務中心集合-745花蓮港搭船航向太平洋、海上體驗延繩釣-1130船長海味午餐及休息-1300漁港設施介紹-1430學習延繩釣魚鉤製作-1630花蓮火車站解散
活動費用:1,990元(不包括往返花蓮交通費用及住宿)
報名方式:
1.e-mail或傳真報名2.錄取人員將以電子郵件寄發通知,錄取人員請於一週內以匯款方式繳費保障報名權益。
注意事項:
1.每梯次活動正取25人,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每梯次額滿為止。
2.如遇颱風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或報名人數不滿20人,活動取消辦理。
退費:
1.活動錄取人員因故無法參加活動者,活動出發7日前取消者,退還8成報名費用;活動出發的前7日內取消者,不退費。
2.如活動取消則全額退費。
 
 
 
漁法---延繩釣

延繩釣,又稱做『放棍』。是將多門漁鉤掛上魚餌,以一條母繩連接,兩端皆有旗幟做為記號,沿線撒在海域裡,等候魚隻吃餌上鉤。


這張照片就是延繩釣的漁具。已經將每一門漁鉤都掛上魚餌,溪伯在海上仔細的看著,看今天的流水好決定『放棍』的位置,航行著也等待著。當溪伯覺得可以放的時候,我們投下裝有旗幟為記號的一端,船隻緩緩往前開,延繩釣的母繩就慢慢的在海上延展開來,直到將裝有旗幟的另一端也投入海中。等待一段時間,要收網的時候船隻會用倒退的方式,人就得在船上慢慢的拉,一點一點的將漁具收回來船上,此時最得意的莫過於看到上鉤的漁貨了!
⋯⋯
想體驗延繩釣捕魚嗎?
快來報名:漁線的兩端-討海人VS鬼頭刀(決戰4/15)
詳情網址:
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load=read&id=457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2012.02.29 進度 II

因為最近討論的方向
試著觀察其他台灣的漁港

發現 :
基隆的八斗子漁港在2006年時發生不敷使用情況 :

(設籍在八斗子漁港的漁船共有212艘,區漁會初步計算,噸位較大的漁船約可分配到2.4坪,5噸以下的舢舨的使用坪數約1坪,至於那幾艘漁船合用一間,抽籤決定)

政府斥資興建新的漁具倉庫,但因環境因素考量不佳
導致配置太靠近海邊,未啟用已遭鏽蝕,鐵門沒有完全密閉,颱風 天雨水就潑進倉庫內,鐵門也設計用紅外線操控,一旦停電,也無法人工操作,很不實用,而吊具安裝在走廊也很不實用。

另外,倉庫鐵捲門的槽溝材質也不是「白鐵 仔」,2、3年後一定會銹蝕,已裝好的漁網捲
軸適合流刺網漁船使用,基隆捕鎖管漁船的漁網體積較大,根本派不上用場;倉庫外的陡坡
也不方便貨車載運漁網具,屢招漁民批評。

漁民也指摘漁業署官員只會坐在辦公室「畫 圖」




---------------------------------------------------------------------------------------------------------------------------
整理&重新思考

(參考安平港案例)

"PROJECT NAME: 國家門戶計畫-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遊憩碼頭

CLIENT : 中華民國(台灣)台南市政府
LOCATION  : 台南市安平區運河路從安億橋至近海魚市場範圍

PRINCIPAL USE  :
抽水站、
里民活動中心、
旅遊資訊中心、
餐飲商業空間、
景觀平台、
水景廣場、
渡輪碼頭、
環港步道與相關遊憩空間

ARCHITECT : 陳耀如
"

---------------------------------------------------------------------------------------------------------------------------
Program(參考屏東東港規畫) :


漁民活動中心,
福利中心,托兒所,漁業推廣中心,
漁市場,拍賣場,
製冰冷凍廠,
冷藏庫,
給水站,
碎冰機,
卸魚機,
漁貨處理廠,
停車場,
漁具倉庫,
漁具整補場,
曬網場,
漁船筏上架場,
上下絞車,曳船道,標識燈,撥音站


---------------------------------------------------------------------------------------------------------------------------

設計架構:


題目Fishing pixel
            -------------(re) making_Harbor


前言 :       

南方澳漁港在台灣漁港樣貌上獨樹一格,整個漁村內有80%人口從事相關漁業。
旨在探討南方澳漁港的未來面貌,首先觀察宜蘭縣南方澳漁港在發展過程中多樣面貌與造成改變的因子,
接著驗證與推測漁港的下一步樣貌,試著探討在歷史持續轉化的過程中,空間如何因應改變與調整,
試圖在南方澳漁港腹地不足的條件下,以建築的手法改善漁船與漁港之間的作業流程,
提供各種對於漁船這個單位補給機能的可能性。

觀察
1.從目前台灣仍保有穩定漁業漁獲量(尚未轉型成觀光為主)的第一類漁港南方澳為觀察  對象,在土地不足漁業衰退勞動力不足等等條件下,試圖推演預測出漁港的下一步樣貌
2.將新整理完的合理性置入基地,甚至期望能夠套用到其他漁港[prototype]
3.趨勢 : 1.大船將越來越多取代小船
   趨勢 : 2.原有漁具倉庫不敷使用將擴建
   趨勢 : 3.原有漁具整備區不足,與觀光巴士停車空間競爭
   趨勢 : 4.原有漁具整備區(全台皆是)在夏天時,無遮蔭效果,導致南方澳漁民將傘錨釣起當遮蔭物補網
   趨勢 : 5.發展大型漁船船隊--新的漁貨拍賣中心+漁貨處理場取代第一漁港旁的拍賣中心
   趨勢 : 6 原本因舊橋產生的第三漁港旁三角碼頭,因新橋落成後,無實質功能,離地磅站也有距離,因此漁船也不太會在三角碼頭卸貨

Site因為目前Program主要Focus在漁網的事前與事後整理的部分
因此基地選定在南方澳跨港大橋的兩旁,因原有的漁具倉庫就位於南方澳大橋下方的貨櫃,而未來將完成的165間新漁具倉庫則位於大橋另一端的空地上,因此希望夠將整條帶狀漁網補給線拉起來(以及連結原有的橋邊漁網補給區)

而漁具整備區的部分,前幾個禮拜本預計設在第一港區建成能夠抽水的動態港區
提供漁船出港後,其餘工作人員仍然可以利用港區空間補網,
但因為位置上離未來將建好的新漁具倉庫有點距離
因此還在考慮是否在原第三港區使用的漁具整備區作改造做複合機能垂直化(maybe 大客車的停車空間也會藏於此)
議題

探討補網場-----補網場占空間沒補網時好像就只能當停車場?
補網場一定只能在平坦地面?






漁具倉庫
Program 定量規定 :




漁具整備場
Program 定量規定 :





漁具倉庫類型




南方澳新漁具倉庫計畫:





位在宜蘭縣蘇澳鎮的南方澳漁港,列屬臺灣三大漁港之一,也是東部遠洋漁港重要基地,南方澳第三漁港原設在跨港大橋下方臨時貨櫃漁具倉庫,已經使用十多年,不敷漁船業者實際需求,漁網具沿港區亂置衍生環保問題影響周遭環境衛生。宜蘭縣政府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爭取補助經費六千萬元,辦理改善等有關工作事宜。

宜蘭縣「南方澳漁港漁具倉庫興建工程」,是將原規劃做為漁產品直銷中心及漁具倉庫基地,重新規畫興建一棟基地面積5,810平方公尺(1,760坪)的三層樓漁具倉庫,建築物外觀造型配合原地形,採結合周遭環境的設計手法,塑造與當地環境合諧共存之建築型態,並兼具現代化科技感及綠色環保內涵。二樓至三樓倉庫前皆設置單至雙車道,有效管理車行動線增加運輸便利性,未來頂樓將採複層植栽綠化,並配合LED燈具及內坎式地燈,讓建物立面呈現豐富層次感,同時增加日夜間整體外觀美化。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表示,本漁具倉庫設計監造勞務採購,已經在99年月12日30日完成招標,興建工程標案預定於100年四月中完成發包,施工期限360日曆天,預訂101年五月完工啟用,俟整體建築物完成後,配合南方澳漁港成為現代化及兼具多功能休閒觀光漁港,徹底改善漁網具存置環境及衛生品質,符合宜蘭縣政府推動城鄉風貌改造,也進一步帶動周邊生活圈繁榮。




"預訂101年五月完工啟用"
因此畢業評時 這個倉庫應該已經完工了!!!!

2012.02.28 進度 I

concept model making







橋下原有的維修軌道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2012.02.23 [分享] 2個震撼的影像創作(fcp影片)

1.

http://vimeo.com/14839484

好震撼....

Shot on Lumix GH1
Edited on FCP
Motion design and color correction on AE
Mixed on Soundtrack

Music and sound design :
Mozart in Egypt Vol.2 - Al Maghfera
Hecq, Niveau Zéro, Raoul Sinier, Architect

Directed by Cokau
[Achille Coquerel and Thomas Kauffmann]

This video was exposed on the World Exposition 2010 in Shanghai.


2.

http://vimeo.com/11724255


Here it's our presentation video.
Hope you enjoy it.
More videos soon...

Filmed on Lumix GH1.
Edited on FCP.
Motion design and color correction on After Effects and Particular.

Sound design by Hecq.

Directed by Cokau.
[Achille Coquerel & Thomas Kauffmann]


 "VDSLR (可錄影的單眼相機 ),已經改變大家影像創作應該要用大機大陣仗的型態。

有網站形容 Panasonic Lumix GH1 這一台是 " 最強高清拍片相機 "。
不過話說回來,Panasonic Lumix GH2 已經即將上市。

Treasure Media Studio / 典藏製作 "

2012.02.22 影片

影片:

初步是降
後續會放當地人事物的錄影與訪問



音樂改成 Rose Hip Tea專輯--02. Tempo Rei - Um Samba (Sofa Mix)

陳建年的啟航 打算改放在後半段---講當地人事物時再搭配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2012.02.22 進度


施工中.....影片還沒好

搞半天終於中文化的Premiere Pro CS3



漁具倉庫



外木山漁港漁具倉庫






安平舢舨碼頭漁具倉庫(劉國滄所建)


利用倉儲料架與模板所發展出來的自主造屋系統,實用、讓時間成為環境的元素與安全為思考方向,提供給評審鐵皮屋與貨櫃屋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於是在提案過後,以兩天完工,幾乎不用試用期馬上就可以使用。

(劉國滄所做的具有可調整改變的臨時倉庫自力造屋組合構造,其實也是台灣漁業的常民生活的寫照。關注在這些平民身上,我們會發現,每日真實面對生活的人,其實都有一股靈活的能力,需要什麼,總能自己動點腦筋就完成,即使是克難與窘困。在居住生活的表現上更是如此,漁人需要置放物件,就自己運用最便宜的材料和工法,搭建臨時倉儲及生活空間,創作成現實所需。那種環境自我完成的生命力,便是人民的生活實境。)








其他漁具倉庫





簡易漁具倉庫





素人魚寮 (安平港)


偶然逛到這個case
一排沿著碼頭興建的小屋
材料包括模板.木板.鐵板.浪板等,
屋頂以廢輪胎固定,
再以尼龍繩繫於水溝鐵蓋增加屋頂固著力


有些小歸小,但是仍然有儲存漁網的作用




這種搭設法有類似拼貼的效果,能用的材料全用上了,最後再來個五花大綁固定法。



戶外空間也照顧到了,為了避免太陽酷晒,架上黑網迎著陣陣海風,也是一個工作兼八卦的好場所。


 


將台南安平港兩個漁具倉庫案例比較:

政府規劃的漁具倉庫與相較於素人魚寮,這一排排台南政府興建的漁具倉庫整齊而乾淨,卻好像少了素人魚寮的多樣趣味及親切。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2012.02.19 [分享] "到現在為止,我從來沒有說 介紹我們的同事說是我的員工,我都是說 這是我們的同事"

本來差不多要睡了
逛到了成大最近在辦的1944-1963展覽
看到很多大師以前在成大建築的設計圖面
包括李祖原,陳邁,費宗澄以及潘冀!!
好奇他的經歷
逛到了一個影片,又拖了一個小時才能入睡





"到現在為止,我從來沒有說 介紹我們的同事說是我的員工,我都是說 這是我們的同事"

現在才知道潘先生是這樣子的建築師

看完.....真的好感動.....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2012.12.17 進度


關於影片:
製作中
先交代全球漁場(最早提過的洋流位置會畫在影片上)
zoom in-開頭會先把魚港位置交代一下
zoom in -交代哪邊是軍港,商港,魚港
zomm in-到底時會把之前的基地分析色塊圖會跟影片合在一起,交代各種周邊漁業在港區內的位置
zoom in-各個漁船捕給點流程位置標上


type01


type02
type03



type04

這段完,接下來會針對之前錄的
關於漁民操作架網器材與工程車設備等的影像
以及可能會再去基地一次把跟三番鋼鐵博物館館長的對話影像錄起來
講出目前南方澳漁港遇到的困境與漁民使用上的問題(漁具倉庫,觀光v.s產業的衝突.曬網時漁民將傘錨拿來當遮蔭物的現象)



關於進度:
整理第一港區四周的立面圖像




 

by the way
交大面試的時候
一次6個人一起接受提問
也被問到了一題"請各位用一兩句話介紹你的畢業設計"
因此想做什麼需要更釐清明確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2012.02.14

在想影片配樂的事......
注意了陳建年的音樂
有一首歌名叫做"出航"!!


太有感覺了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2012.02.13 [分享]Radical Face--Welcome Home


最近又愛上了一首歌
尤其是這種很安靜的夜晚
聽這種音樂心情會很平靜

會知道這首歌是因為
幾年前NIKON的廣告選自這首歌


Radical Face--Welcome Home

Artist: Radical Face
Album: Miscellaneous

Sleep don't visit, so I choke on sun
And the days blur into one
And the backs of my eyes hum with things I've never done

Sheets are swaying from an old clothesline
Like a row of captured ghosts over old dead grass
Was never much but we made the most
Welcome home

Ships are launching from my chest
Some have names but most do not
If you find one,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piece I've lost

Heal the scars from off my back
I don't need them anymore
You can throw them out or keep them in your mason jars
I've come home

All my nightmares escaped my head
Bar the door, please don't let them in
You were never supposed to leave
Now my head's splitting at the seams
And I don't know if I can

Here, beneath my lungs, I feel your thumbs press into my skin again

ps:關於NIKON [I am]形象廣告:

2012.02.12 南方澳海洋記事

雖然到現在還是買不到影片
不是說絕版就是說不清楚還有沒有管道
只有在官網上載到預告片
但這支7分鐘預告片的感染另已經夠讓我感動
希望自己做預告片時也能做出一樣的氛圍
先有辦法感動自己,我想才有辦法感動其他評圖老師吧
今天又再爬文了一下,
實在覺得李香秀導演太令人敬佩
她跟我一樣,也不是宜蘭人
但卻有辦法做到這樣,甚至不惜挑戰討海人對於生理期"晦氣"影響的禁忌
都無法阻止她想記錄的動機
真的好想買到這張DVD!!!




2005年11月
「討海人」的好伙伴──紀錄片導演李香秀
文•楊齡媛 圖•李香秀提供
網友評價: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網友評等總票數:
1
去年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當頒獎人宣布「最佳紀錄影片」──《南方澳海洋紀事》時,台下即刻襯起了由原住民歌手陳建年特別為此片所配製的音樂,一種溫淡愁情迴盪開來,一位留著短直髮,臉上脂粉未施的女性靦腆步上領獎台,她,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李香秀。

這位外表嬌小、看似秀氣沉靜的女孩,卻成就了台灣首部的海洋電影,並深刻紀錄了討海人的生活現況、非法漁工的問題與思鄉的苦悶,及當地漁民無奈於大型圍網漁業即將面臨存亡關頭的實境。



其實李香秀並非當地人,也不是漁家子弟,更不了解南方澳漁民的生活,但她卻花了3年的時間來回進行田野調查及拍攝,並從一個完全陌生的旅人身分,隻身闖進了漁民原本單純且保守的生活圈,還成了南方澳漁民的代言人呢。

9月中旬,距中秋節還有兩天,南方澳的南天宮舉辦宜蘭縣媽祖文化季系列活動,特別選定這一晚放映《南方澳海洋紀事》,因為這裡從事大型圍網漁業的漁民,每逢滿月的前後兩三天,因月光明亮,會讓吸引魚群的漁火失色無效,所以乾脆做「月光休」。許多之前因參與拍攝而與「秀秀」導演結成好友的漁民,得知她即將來訪,紛紛放下工作趕來敘舊,而受邀前往的李香秀,開著二手吉普車,載著幾幅裱褙好的影片海報,打算送給這幾位好久不見的漁友。

巧合與使命感


南天宮停車場上,影片開始放映,一些還不知道今晚放映什麼影片的觀眾,突然發現片中的背景竟如此眼熟。「那不是阿海嗎?」「阿公,是你耶!」看到熟識的面孔出現在偌大的銀幕上,讓這裡的純樸鄉親大感新奇。誰能想到只有八千多位居民的南方澳,竟因為這部紀錄片而聲名大噪呢。

之所以選擇紀錄大型圍網漁業的興衰,李香秀說:「純屬巧合。」多年前,她偶然來到南方澳勘景,看到漁船入港的畫面時,不禁憶起了久遠以前曾在此看過一位妻子默默目送丈夫上漁船駛離的畫面,頓時心中湧現一股衝動──真想紀錄這些討海人的艱辛一生。

後來她開始做南方澳田野調查,發現東環太平洋、位在宜蘭蘇澳鎮內的南方澳,是每年台灣捕獲鯖魚最多的地方。這裡約80%的人口都從事漁業,尤其在32年前興起的大型圍網漁業──也就是由一艘母船領著兩艘燈船和兩艘運搬船所形成的漁隊──為南方澳帶來好幾年的榮景,當時出海一次的漁獲收益可達數千萬元呢。

但自從1998年「超級聖嬰」現象出現,洋流流向變動,漁獲頓時大減,加上早期漁民沒有永續經營的觀念,長期濫捕下,造成今日漁獲枯竭的慘況。去年開始漁獲稍微回增,幸運的話,出海一趟可有百萬元的收入,這還是大小魚隻都趕盡殺絕才有的結果。

為了因應困境,一種能獨立作業的小型「三腳虎」漁船逐漸佔駐南方澳,讓大型圍網漁業更加速落沒。李香秀認為這種即將絕滅的漁業文化非常值得紀錄,一種使命感油然心生,也沒有多想,就奮不顧身全心投入。



挑戰討海禁忌


拍製紀錄片的3年時間堙A李香秀為了融入南方澳漁民的生活,時常借宿在南天宮,並經常泡在船員聚餐、喝酒聊天的蓮春檳榔攤堙A與大夥打成一片,有時還得幫忙賣檳榔「搏感情」呢。

不料到了真正開拍時,平常很熟稔的「漁撈長」張阿海,還是很強硬地拒絕李香秀出海跟拍;不僅因為老舊船艙衛浴設備失修,30多名男性船員生活在一起時難免隨便、隨性,一旦女生上了船,難免礙手礙腳;此外,傳統觀念中,女性若將生理期的「穢氣」上了船,會招致厄運,更犯了漁民的大忌。

但這些阻力並未打消李香秀拍攝的決心,她先由訪談者口述船上的情狀,仔細羅列下來並讓男性攝影師跟船拍攝,之後再想辦法彌補漏失的鏡頭。後來李香秀總算說服漁撈長,讓她上到搬運船跟拍,最後又花了11天的時間,租了艘海釣船隨隊出海並親自掌鏡。

「礙於攝製經費有限,很多畫面無法呈現得完美,但還是想辦法捕捉到了許多綺麗的鏡頭。」觀眾也許很難察覺出這部運鏡流暢、多種角度拍攝的影片,其實只使用了一台攝影機拍攝;再將來回拍了好幾次、好多天所累積的影片,交由李香秀一格格篩剪出來。

而且租船後,即使遇到大風惡浪,攝影師還是得搏命上船跟拍,或下海拍攝魚群;一旦攝影師因翻騰的巨浪造成身體不適,馬上得替換另一位輪流上陣。整個拍攝小團隊就在這種急湊、緊張的拍攝過程中工作;由於沒錢租直升機,沒辦法以鳥瞰的鏡頭將大型圍網船隊捕魚、運載的壯觀畫面烙在影片上,就成了李香秀心中的遺憾。

乖乖女的蛻變


《南方澳海洋紀事》讓李香秀抱回第一座金馬獎,但在領獎的一剎那,原本應是充滿感動的時刻,她卻淡淡地說:「沒想到會得獎,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動,因為所有的心酸和眼淚,都在拍攝第一次紀錄長片時流盡了!」

會這麼說,是因為李香秀拍攝第一部紀錄長片《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時,不但花了漫長的8年,也是她面臨人生最孤寂、最青澀的歲月。

時間回流到20年前,李香秀進入世新電影科就讀了兩年,卻沒有任何紀錄片概念;對她而言,電影就等於風花雪月的瓊瑤愛情片。一直到快畢業時,她才從剛學成歸國的教授口中認識了「紀實片」,也就是沒有導演個人觀點,僅忠實紀錄事件的影片型態,算是現在紀錄片的前身。後來李香秀申請到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攻讀電影碩士,這才真正接觸到紀錄片。

「紀錄片不能靠創意憑空發想,它的困境在於尋找新題材,而許多具有爭議性、值得探究的題材早就被人捷足先登了。」後來李香秀發現同學們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著手,偏偏她的成長過程太安靜、太單純,再加上不熟悉紀錄片中最具衝突張力的政治議題,要凸顯特色就成為一種艱困挑戰。

尋找拱樂社


在美國讀書期間,李香秀深感自己身處文化認同的困境:在美國被當作是「中國人」,卻與對岸來的大陸學生有明顯隔閡;原本以為平劇是「中華固有文化」而想做紀錄片,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懂平劇,這才想起,小時候經常與母親駐足在夜市廣場圍觀的,應該是歌仔戲吧?此時她已完成兩部分別紀錄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及東方家庭在美國的生活紀錄短片,正想著手製作第一部紀錄長片。於是她開始做歌仔戲的田野調查,發現1950年代,有一支現已消失的台灣歌仔戲團──「拱樂社」,曾創下許多歷史新紀錄:拍攝了首部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劃下獨立台語片的時代里程碑,還設立完備的地方戲曲學校與短期戲曲補習班。但這些傲人的紀錄,卻沒有在台灣戲劇史或電影史上留下隻字片語。

這些事蹟引發李香秀做成紀錄片的興趣,也向新聞局申請了電影輔導金,但也許審查委員認為這部紀錄片是小成本製作,僅提撥了20萬元,李香秀為此遲疑了許久,最後還是咬著牙,用這些錢買了二手的攝影機、錄音機,並偷偷借用天普大學的剪接室,用了8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躲老鼠的日子


「所有的同學都早早畢業了,只有我獨自守在地下一樓的剪接室裡,過著沒日沒夜的日子。」雖然許多人都認為李香秀花一年時間所拍攝的拱樂社,已經能勾勒出一個大概了,但她仍覺不完整,因為資深退休演員的口述歷史雖然豐富動人,但只帶出懷舊的情殤,卻沒有記錄到戲曲本身興衰的樣貌。接下來的兩年,她全職投注,甚至向銀行借貸,就是為了要找到足以支持這部紀錄片的血肉。

完成一捲又一捲的拍攝帶後,真正的艱困還在後面。因為當時電影業還沒有數位化,必需以手工剪輯影片,而拍攝了3年,已堆成小山狀的帶子,迫使李香秀只能邊看、邊記、邊找剪貼點,再剪輯,非常耗時費工,幸好有教授的默許,李香秀得以長時間在學校免費使用剪接室,並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每逢聖誕節等長假,對李香秀而言又是一項考驗,因為這段時間沒有人為她開啟學校的大門,她不但得自備食物進駐自己的寂寞小天地,還得想辦法取暖及防躲老鼠。

「等到影片終於完成時,我的眼淚好像決堤一樣流不停,才驚覺自己已經瀕臨崩潰邊緣。」這部紀錄片在1999年入圍第36屆金馬獎,也讓李香秀開始受到矚目。等到她開始籌拍《南方澳海洋紀事》時,雖然,過程仍備嚐艱苦,但比起第一部算是相當順利了。

台灣三部曲


做為紀錄片工作者,隨著這兩部長片的完成,李香秀的創作觀也逐漸成形:「同樣是紀錄興衰沈浮,《拱樂社》是屬於歷史性的,《南方澳海洋紀事》則是空間性的,接下來可以思考『未來性』的部分,合起來就是『台灣三部曲』。」

最近幾年,李香秀多次前往桃園山區紀錄布農族生活,或是到蘭嶼探訪達悟族時,看到許多純真的原住民孩子,再對照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就學就業及文化傳承等挫折,不禁想以他們為題材,探討這些孩子未來可能面臨的興衰問題。

「我拍攝的紀錄片儘量保持客觀立場,沒有那種逼迫受訪者坦白一切的侵犯性、沒有討喜的情節安排,也不會讓被紀錄者『演戲』。」雖然她的影片是紀錄一段已隕落或即將沒落的歷史,難免會觸碰到傷感的情境,但影片中看不到激情或悲憤,反而有一種淡淡的、豁達且洞悉世事的情緒貫穿全片,這也許是源自李香秀本身的淡泊個性,卻也造就出屬於她個人的創作風格。

這兩部紀錄長片都獲得台灣電影業界肯定,但票房上的表現卻難以突破:第一部片子並沒有在任何商業戲院放映,第二部片子則是挾金馬獎的盛名,讓宜蘭當地的戲院搶著上映,但李香秀為了回饋當地友人的協助而免費提供;而在台北的真善美戲院,卻是花了租用費才得以上映的,說起來完全不合成本。

再說,辛苦多年,「全台灣只有約2000人看過這部片子,而且大半都是宜蘭的觀眾,」李香秀感嘆,台灣人太忙、太功利,同處一個小島上,卻對別人的生命經驗缺乏興趣。

薪水「上繳」


學生時代曾被老師認為有潛力往商業電影發展的李香秀,並不排斥以後會拍製劇情片,但她知道,比起紀錄片的艱困冷清,台灣僅存的商業電影市場已被觀眾狹隘的口味壓迫得很扁平,導演除了妥協再妥協,還得面對更多來自資方、片商、影評等的壓力與批評,讓她暫時打了退堂鼓。

「拍攝紀錄片,比較有展現自我的空間,只是物質的報酬率實在很低。」李香秀看過許多有名的紀錄片導演,一度因財團支持而聲名大噪,但後來還是被迫接拍電視劇和廣告案糊口度日,而且每個人或多或少還背負著上一部拍片的債務,不知何日才能還清呢。

「我也不想計算自己還有多少債務,反正目前我在世新大學授課的固定薪水都『上繳』了!」李香秀笑說,不管是政府輔導金還是獲獎獎金,都只是少少幾十萬元而已,用來支付設備租金、工作人員薪水,幾個工作天就『燒』完了,之後漫長幾年的拍攝時間就只好自掏腰包。至於剪輯後製、配樂、海報製作、發行等工作,李香秀更幾乎是一手包辦,因為實在沒有餘錢請人做,更甭說花錢做宣傳了。

「我只慶幸自己是個慾望很低的人,生活過得去就好。」住二手屋、買二手家具、開二手車、一身T恤牛仔褲,從來不曾名牌上身的外貌,充分說明李香秀「極儉」、「極簡」的生活觀。

李香秀說,一旦選擇走進紀錄片的世界,就註定一生在理想與現實的漫漫長路上掙扎,只有無比的毅力與意志力支撐,才可能完成一部部的作品。然而或許因為家累少、功成名就的社會期望也低,所以台灣女性投入紀錄片的人數竟比男性還多;只是女性在體力上無法負荷長期遠赴深山野地的工作,所能拍攝的題材也就局限了許多。

紀錄真實台灣


「未來幾年內,大家或許還能從周邊的事物中尋找拍攝題材,但隨著日常經驗領域的故事用盡後,台灣紀錄片也許就此走入尾聲。」不僅題材的限縮讓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面臨即將無片可拍的窘境,資金、人力援助的匱乏,也一直是他們掙脫不出的困境。

「原來有一群優秀的工作同仁協助我拍片,但拍完這部片後,下一部還不知在哪裡呢。大家為了生活,都去找穩定的工作了。」李香秀不敢奢望政府或財團會給予更多資金的協助,她只希望能有一個免費的放映場地,讓作品有機會與觀眾見面,不要只能收進冷凍庫。

目前也在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的李香秀,從不後悔選擇拍攝紀錄片。雖然她不認為自己是社會關懷的人道主義者,也沒有任何想改造社會的企圖心,但是拍攝紀錄片,不僅讓她閱歷了一本又一本精彩的人生之書,而且還以鏡頭代筆,寫出一篇篇動人的真實故事。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2012.02.07 [分享] 表達

唉唉總覺得自己講事情的時候還是不夠準切
就是表達不清楚
不管是圖面上還是口頭上(口頭上應該更嚴重)
看了一個兩年前畢業的學長
最近再準備荷蘭的研究所作的作品集
因為剛好自己也在稿作品集
就仔細閱讀了一下

http://issuu.com/wei-yuanchang/docs/reactionarch/1







真的覺得他講事情講得比我清楚多了.......
還有一段路需要努力......